张顺洪
摘要: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淡化、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五形态说”。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规律的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不应因过分强调某个国家历史的特殊性,而怀疑马克思主义阐明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坚持“五形态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历史实际出发,科学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并根据历史实际,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防范错误思潮的蔓延。
五形态说;历史规律;错误思潮
2024-03-23 08:39:30
陈红 邱灵
摘要: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内在包含了人的劳动本质、需要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这一学说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展现出新的时代意蕴。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人的劳动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也使劳动的主体性、创造性愈加彰显;人的需要实现了新的跨越和多元化发展。伴随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人的社会关系得以日益多样化,并向境外、域外扩展。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人的本质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人的劳动本质的实现创造新的条件;多措并举满足人民的生存需要、享受和发展需要,推进人的需要本质进一步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
人的本质;劳动本质;需要本质;社会关系本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2024-03-23 08:41:40
袁芳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典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互构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奠定思想灵魂塑造民法典的中国特色;民法典通过设定私法秩序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规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的生成逻辑包括德法合治的历史传统、法律和价值的耦合关系、民法典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不同层面融入民法典,具有宣示国家价值目标、引领社会价值取向、明确个人价值准则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实践向度的具体方式和边界,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良法善治;德法合治
2024-03-23 08:44:15
徐国正 范张欣 张坤
摘要:坚定制度自信是国家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政治上层建筑发挥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系统梳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理论沿革,以理论的清醒坚定制度自信。洞察坚定制度自信的时代价值,在纵向发展中进一步升华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在横向比较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新时代新征程坚定制度自信,应在辩证统筹 “四个自信”中凝聚价值共识,在坚持 “两个结合”中增强创新力量,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激发强大动力。
制度自信;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024-03-23 08:46:09
秦志龙
摘要:“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双向互动、双向提升的 “互化”过程: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现代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浸染”与“充实”马克思主义,使其内化为中华新文化之主干、成为中国的过程。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推进“第二个结合”,“结合”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有着更为根本的理论旨趣、文化旨趣、文明旨趣。切实推进“第二个结合”:从主体之维来看,要着力整合既有研究力量、大力培养高端复合型后备人才;从客体之维来看,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深度比较研究;从实践之维来看,要坚持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及时科学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
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4-03-23 08:52:56
董祥宾
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简称 “两个结合”)与“走自己的路”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走自己的路”是 “两个结合”的立足点,而 “两个结合”则是“走自己的路”的有效方法。在新的时代中、在新的征程上,推进 “两个结合”,更好地“走自己的路”,既要坚持以正确立场为指向、以科学路线为方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又要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创新创造为径向,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向前。
走自己的路;两个结合;内在关系
2024-03-23 08:54:35
蒋海蛟 孔玉洁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原创性命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度自觉与世界眼光。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考察和洞悉其生成动因与思想蕴涵,形成有效的实践路径,进而更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构建。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
2024-03-23 08:58:29
李燕
摘要:苏联解体前后,由于政权错误的国家历史记忆政策,列宁形象一度被抹黑,- . 世纪并. 年代中后期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达到极盛。- 0 世纪初,俄罗斯政府着手整顿历史领域的混乱现象,俄罗斯史学研究越来越客观。在十月革命0 . . 周年、列宁诞辰0 马. 周年、列宁逝世0 . . 周年等 “纪念年”到来之际,俄罗斯学界涌现了大批研究成果,对列宁的历史地位、主要贡献、个人评价、历史遗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列宁的历史贡献得以较全面地呈现。总体来看,当今俄罗斯,列宁正在 “回归”。其原因既与民众社会心理相关,也有当前俄罗斯社会问题以及国际共运发展、世界百年变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列宁遗产对探索当前俄罗斯社会发展路径、解决全球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
列宁;列宁遗产;历史虚无主义;爱国主义
2024-03-23 09:05:56
燕霞 袁柏顺
摘要:传统勤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价值系统为目标、以行为导向系统为引领、以规范系统为调节、以支撑系统为保障协调统一的文化系统。传统勤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虽然面临古今差异的问题,但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历史路径依赖让传统勤廉文化的 “两创”具备了可能。传统勤廉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是:旗帜鲜明地树立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涵、科学制订与落实勤廉制度规范、推进 “勤、绩”和 “廉、民”的行为导向内在统一、推动支撑系统的全面转化发展,从而实现新时代勤廉文化价值系统、行为导向系统、规范系统和支撑系统的内在协调一致。
勤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软实力
2024-03-23 09:07:26
陆静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不仅能为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化产品,更能为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增强精神力量、提供价值遵循。我们应在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多维度探析文化产业丰富和提升人民精神世界的具体途径,这对于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合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产业;人民精神世界;价值导向;精神力量
2024-03-23 09:09:16
许琳琳 张子青
摘要:“文化侵略”这一概念,最早由瞿秋白在 《前锋》杂志第一期中提出。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在近代思想界引起诸多反响。瞿秋白反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思想的形成源于他对唯物史观的实践、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理解以及近代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帝国主义文化入侵的手段、危害性和应对策略。进入- 0 世纪,我国与新帝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旧激烈。瞿秋白的反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思想为我们认清西方国家嬗变的文化霸权逻辑提供了思路,准确把握内蕴其中的理论逻辑,能够有助于我们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瞿秋白;文化侵略;文化帝国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03-23 09:11:20
杨维东 张璐
摘要:
2024-03-23 09:13:32